微信即时交流
书法界的“绝版教科书”王羲之《圣教序》原稿现身
原文标题:王羲之《圣教序》原稿现身,见过的人不到万分之一,书法界的“绝版教科书”!
原创:墨品书法网
发表日期:2023-07-21发表于山东
明代书法家王铎曾说“书不入魏晋,终入野道”,意思是说如果不以笔法丰富、格调高古的魏晋名家为师,写得再多,终究会陷入粗野境地。我们常说,书法的内在美学,产生美感的要素,如欹正、章法、行气等,大多是在魏晋时期萌发出来的。顺理成章,魏晋书风成了后世学习的标准。
“书法”重点就在这个“法”字上,所以自古以来成功的书法家,都会有所师承,以求得到“真传”。王羲之可以说是东晋以来所有书法家共同的老师,历代有成就者无不受其影响。隋代智永,唐代褚遂良、欧阳询、颜真卿,宋代米芾,元代赵孟頫,明代董其昌、王铎,一直到当代沈尹默、吴玉如,都是如此。
王羲之书法有两大“绝版教科书”,分别是行书《圣教序》和草书《十七帖》,尤其是《圣教序》,来头不小。唐贞观十九年(645年),“西天取经”十七年之久的玄奘法师,终于返回长安,他带来的是足足五十七卷经书和沿途地理人文方志。
玄奘在长安主要做了两件事:开坛讲法和翻译原作。尤其是第二件事,得到了李世民的鼎力支持。经过数年努力,玄奘终于翻译完毕。面对如此大功德,李世民亲自为经书作序,大名鼎鼎的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原文由此诞生。
弘福寺僧人怀仁,决定将其摹刻上石,此举得到了皇家支持,而王羲之也成了被集字的对象。从贞观二十二年(647年)到咸亨三年(672年),历时二十五年,《集王羲之圣教序》终于完成,这些字直接采集王羲之真迹,保留了王羲之书法的“原汁原味”。
我们熟知的《圣教序》是碑刻本,但在今天的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中,珍藏着一件《圣教序》墨迹本原稿,看过它的人还不到万分之一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件墨迹本与碑刻本是不同的,比如在文字排布上。墨迹稿内容完备,笔迹状态更具备帖学的严谨细腻。苏轼、佛印、虞集还在卷后写下跋文。
“碑不如经,经不如帖”,经过上千年的风化和人为破坏,《圣教序》原碑已经斑驳不清,而古人根据原碑所拓诸本,也都存在着笔路不够明晰、细节无法纤毫毕现的缺点。而墨迹《圣教序》规避了所有的这些缺点。
清代叶昌炽评价《圣教序》:“集字始于怀仁,唐以前未闻也。集右军书者多矣惟《圣教序》勾心斗角,天衣无缝,大雅以下,瞠乎其弗及也。”台北故宫珍藏的这件墨迹《圣教序》,可以说是市面上最清晰也最罕见的版本,学羲之行书以它为字帖,可以将笔法、结字、章法法则一网打尽!
而今,我们经过多方努力,将这一墨迹《圣教序》全卷本(含题跋)进行了超高清1:1复制,与原作别无二致,笔画、章法自然灵动、纤毫毕现,配以纯手工装裱!